
11月15日上午,孤独症服务犬社区服务首场展示体验活动在广州海心沙志愿服务主题公园举行。本次活动由粤港澳大湾区志愿服务协同发展孵化基地(广东)南沙分基地、广州志愿服务联合会、中共广州市南沙区委社会工作部主办,由南沙区甲子公益志愿服务促进中心等承办、协办。国内首批正式走进特殊教育机构(学校)的孤独症服务犬金牛财富,将为那些被称为“星星的孩子”的孤独症儿童及其家庭点亮希望之灯。
服务犬“圆圆”首秀广州 与孤独症儿童温情互动
活动现场,一只奶白色、中等体型的拉布拉多犬正安静地卧在地上,它的身上穿着一件带有“孤独症服务犬”字样的橙色工作服,这只服务犬名叫“圆圆”,是一个一岁半的“小姑娘”,与它同一批次毕业的还有两只服务犬,分别叫“糖糖”和“乐乐”。
在互动环节,领犬员吕润龙引导“圆圆”展示了包括坐、卧、立、随行、拒食、锚定、注视等23项基础与高级技能。随后,在课程老师带领下,现场的孤独症儿童上台与“圆圆”一起完成套圈、音乐走走停停、丢手绢等互动课程。记者注意到,在活动初期,部分孩子非常兴奋,也有孩子显得略有紧张,而随着课程的推进,大家都渐渐投入其中。
孩子们与“圆圆”互动
这些看似简单的互动金牛财富,如同点滴春雨浸润着“星星的孩子”的心田,让他们在与服务犬的亲密接触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与自信。
“孤独症的孩子和狗狗有一种天然的连接。”孤独症融合教育老师王昌敏表示,她曾经遇到一个孩子害怕一切动物,连鱼缸里面的鱼都不敢靠近。妈妈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带他来接触服务犬,“第一天,这个孩子不敢接触狗狗,第二天他敢摸了,第三天他就牵了狗狗,谁都想不到这么快就脱敏。”据了解,现在,这个孩子经过三个月和服务犬的接触,已经不害怕其他动物了。
“有些孩子可能怕口水,甚至害怕狗头部转过来的动作。我们会让他远距离观看,先从背面开始去接触,他看到其他孩子去摸,也会慢慢去接触。”王昌敏老师介绍道,时间长了以后,他们会开始主动走到狗的面前,去观察它的五官甚至牙齿。有些孤独症的孩子很少主动讲话,但是他观察到牙齿后会自己主动说“牙齿”,这是很大的进步。
“孤独症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经常会突然失控跑开。接触工作犬以后,狗狗感受到孩子情绪变化的时候会主动趴下,用身体稳住孩子。孩子哭闹的时候会主动依偎在孩子身上,缓解孩子的情绪。志愿者带狗狗跟孩子做互动游戏,孩子状态提升挺明显。”孤独症孩子家长小铭妈妈接受采访时表示。
据悉,国际上孤独症服务犬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孤独症动物辅助干预(AAI)已被作为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治疗方法,早期采用马和海豚。相较于前两者,狗具有体型小、成本低、操作简便、干预形式灵活、能够进入的场馆多样等优点,也因此成为目前动物辅助干预中被选择频率最高的物种。但是在国内,这一疗法之于孤独症治疗,就如孤独症儿童之于普通儿童,仍然鲜为人知。
2023年12月,中国第一批孤独症服务犬“毕业”,一共三只,它们于2024年4月分别被送到位于安徽合肥、山东烟台、广东佛山的三个家庭,将经历8年的服役期然后退休。如今,孤独症服务犬将进入特教机构(学校),为孤独症儿童及其家庭带来特殊教育的新尝试。
服务犬或进入特教机构 三重保障护航“星星的孩子”金牛财富
截至2024年,全球及中国发布的孤独症谱系障碍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的孤独症人士已突破了1300万,其中0~14岁的孤独症孩子有300万到500万人。面对如此庞大且还在不断增长的患者群体,孤独症服务犬项目的推广却并不顺利。负责人介绍,许多家长和机构都会质疑:狗进校园,怎么确保不会咬人?对此,团队选择用现场展示来获得信任。
孤独症服务犬经历过特殊的脱敏训练。活动现场,领犬员当场展示了“圆圆”的稳定性,无论是使用棍棒大力敲击金属碗发出噪音,还是拉扯服务犬的尾巴、爪子、耳朵等敏感部位,服务犬都能保持稳定情绪,这也是针对孤独症儿童特征的必要要求。
领犬员与志愿者带“圆圆”展示技能
“脱敏是服务犬必须长期、反复训练的基础能力,在工作过程中,即便被服务对象拉扯尾巴、拉扯四肢、拉扯耳朵、拍打身体,服务犬也将展示出极强的稳定性和温柔的性格。”志愿者小雯说。
据悉,这一批服务犬从300多家犬舍中挑出,并且做过基因测定避免遗传病,在前期筛选中,性格是重要因素。服务于孤独症孩子的犬只性格不能太跳跃、也不能太沉闷,选定后在中国工作犬管理协会的会员单位中由专一的领犬员进行长达半年的培训。第一批服务犬训练耗时一年多,第二批缩短到10个月,其毕业的标准是能完成一整套口令考核,由现场5个评委共同打分,平均分高于80,才能毕业。
“狗的基础性格成型在6~8个月,接下来开始社会化,它必须对家庭、对人建立很强的亲近感。这要花费差不多4个月,再加半年的强化专业训练,最终毕业。”南沙区甲子公益志愿服务促进中心负责人蔡少颖介绍道。
除了对犬只的精挑细选和科学训练,领犬员的看护训导是另一重保障。目前,进入家庭的服务犬由家长使用,每隔一段时间回基地复训,避免其遗忘技能;进入机构的服务犬则配备有专属领犬员,领犬员引导服务犬提供服务。此外,在进入机构前,孩子会学习如何与服务犬社交。通过犬只选育训练、领犬员和课程老师全程把控、孩子教育,为服务犬的安全服务提供“三重保障”。
蔡少颖表示,服务犬的训练服务根据国内使用场景不断进行优化,例如训练使用中文口令、开发6个新的犬只高级技能。同时将犬只免费匹配给孤独症儿童家庭或特教机构,并定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招募志愿者共同参与走访孤独症儿童家庭、做犬只与服务对象的匹配,以及组织线上线下活动等基础工作,通过“公益+志愿服务”的融合,极大地降低了公益成本,让工作犬进入更多的机构和家庭,服务更多“星星的孩子”。
服务犬对于孤独症儿童有哪些干预效果?蔡少颖介绍,他们已经与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建立了联系,等这批服务犬正式进入机构后,专家团队将通过实证研究,为接受干预的儿童做脑电波扫描,进一步验证效果。
随着首批孤独症服务犬的成功亮相与推广应用,未来将有更多经过专业训练的服务犬走进特殊教育学校、社区和孤独症孩子家庭,为更多的孤独症儿童带去温暖与陪伴。
广州志愿服务联合会秘书长杨明介绍,工作犬社区服务是广志联“志愿领航计划”第一期指导项目,广志联以专业志愿者身份为“公益+志愿服务”领域的初创组织和创新项目提供资源对接、体系研发、项目管理、合规审查等工作指导和活动支持,强化项目合规与可持续性,加速公益成果转化。目前,该项目已经进入中央社会工作部重点项目评审阶段。
希望专业孤独症服务犬在特殊教育课堂的引入,能为孤独症孩子搭建起一座全新的通往外界的桥梁,让他们的世界不再孤单。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李润芳 见习记者 李卓凡 金牛财富
诚信双盈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